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赠广淳破衣 其三 宋 · 吴惟信
七言律诗 押蒸韵
蒲团坐得心成佛,却便随流似不曾。
对客清谈皆有理,求他妙用独无凭。
穷通数外三春定,智慧光中万古镫。
俗眼安知真实行,空于画壁看高僧
圣灯偈 南宋 · 王质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一三
灯自内生,非自外出。信心著物,心随物现。驰眼向东,心亦东之。心眼双行,不分先后。及南西北,亦复如之。云何它所而无此境此山,良因际文殊故。云何于灯有见不见?其于文殊有疑信故。云何于灯有多或少?其信文殊有深浅故。就此一根,显是一境。从心合眼,从眼合心。表里牵连,牢不可解。觉还景灭,其未还者与景相追。心枯眼穷,景自销寂。遇夜见灯,岩高谷深,随念随起。云何阳升,咸无所见?晷换心移,灯则随之。若慧光辉,岂日掩没。此根起信,亦复起碍。碍至极时,宁如不信。谓灯为实,即幻求幻;谓灯为虚,将幻除幻。复说偈言:
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
又非似瓶贮,亦非似盘擎。
自灵府踊出,眼界现光辉。
随高下岩谷,以至杳霭外。
然祈近眉睫,倏出寻丈间。
亦有本无睹,启发悲悔心。
发心不须臾,所见亦如是。
暂发俄即退,终亦不可得。
二人或并处,所见各一境。
以至五六辈,亦复五六种。
人心如人面,是灯亦如之。
譬如有目人,皆见当空月。
目有昏明异,月亦分昏明。
或有目眚者,随眚作光相。
不幸无目者,元未尝有月。
智慧光明,遍满河沙界。
何独不见灯,亦复不见我。
何独不见我,总不知所见(同上书卷六六九九引《江州志》)
育王山妙智禅师塔铭(代魏丞相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攻愧集》卷一一○
皇帝即位之十五年有诏,明州阿育王广利禅寺释迦文佛舍利宝塔诣行在所,住持僧从廓侍行。
既至,命入禁中观堂安奉。
上御素膳,焚香瞻礼,亲睹殊胜,遂召对碧琳堂,问舍利从何发见。
奏曰:「自陛下圣心发见」。
上大悦,亲洒宸翰,大书「妙胜之殿」,赐以「妙智禅师」号,仍度僧五员,颁钱万缗,眷赉优渥,前所未见。
由是宝塔之灵益显,而廓之名愈彰矣。
姓林氏,福之长溪人。
家世业儒,踵登贤科。
生而颖悟,不妄言笑,群儿强以聚嬉,泊焉如不闻。
有以出世法语之,则忻然解悟。
年十五,依邑之建善寺祝发受具戒。
闽中名刹多有道之士,悉往从之。
佛心才分室中,举「四大各离,今身妄身当在何处」,有所感发,述《投机颂》。
佛心首肯之,而不自以为足也。
去之,见懒庵需公,为侍者,复依大圆璞。
大慧杲公之高弟,门庭甚高。
始叩之,若自失,久之豁然有得,服勤数载,璞抚之以为类己。
然以未识大慧为恨。
不惮重趼,见于衡之回雁峰下。
大慧深加器重,留三年。
告归,送之以偈,又以书属璞曰:「廓乃佳衲子,可为成就,使异日为吾家种子」。
自此丛林争下之。
绍兴丙子大慧被旨来育王,复来依焉。
大慧径山,璞以继之,众踰千数,以为第一座。
制帅丞相沈公以庐山请出世,大慧方名冠天下,无不愿出其门以借重。
开堂日,乃以瓣香嗣大圆,诸方以此益高之。
已而育王虚席,尚书韩公欲邀大慧,而举以自代,遂主此山。
禅衲云集,以祖孙三人世继坐道场,筑堂于丈室之东,名以三秀,遂为空门美谈。
才具素高,以其暇日兴土木之工,皆极其壮丽。
增庾入数千斛,施者委金帛,创为长生局五所,百需皆备。
月施金钱,饭僧以万计。
又造金塔以奉舍利,此特其馀事尔。
日本国王阅师偈语,自言有所发明,至逊国以从释氏,岁修弟子礼,辞币甚恭。
且以良材建舍利殿,器用精妙,庄严无比。
丞相史公帅七闽,以鼓山趣其归。
荥阳郡王力挽无行。
魏王出镇,一见其风仪,目为僧中龙。
又闻其机辩峻发,肃然加敬。
师晚以衣囊立庵乌石山,名以「笑月」,为终焉计
有偈云:「三峰敛却閒云,大海冷涵秋月」。
庚子季春,拂衣归庵,杜门不与世接。
俄示微疾,八月四日,呼左右付以后事,澡浴趺坐,书偈曰:「掣断黄金锁,凿碎玉楼钟。
腾身太虚外,半夜日轮红」。
掷笔而逝。
寿六十二,腊四十七。
五日,葬于庵之寝室。
临济杨岐之宗至大慧而益震,又得如师者为嫡孙,上承圣天子之休宠,下为帝子公相之所尊礼,近焉道俗之归向,远焉外夷之师仰,可谓盛矣。
筹室所度,未易悉数。
宜意者得法最的,住平江开元,方有声于时,而遽即世,禅家惜之。
徒弟至百馀人,家法严甚。
尝以师语录萃为巨编,师呵之曰:「汝辈随语生解,去道益远矣」。
固不许。
师既没,乃始得百之一二刊之。
余投老山林,与世相忘,师谓可以语道,往来无虚月。
警所未至,相期岁寒。
一旦弃我而先,怆念不已。
其徒求铭于余,为之铭曰:
杨岐千古栗棘蓬,诸方谁敢婴其锋?
佛日老子云梦胸,呵佛骂祖一洗空。
子孙三秀玉几峰,妙智杰出传家风。
碧琳一语开渊衷,帝子谓是僧中龙。
三韩万里沧海东,酋杰稽首礼益恭
一声击碎玉楼钟,日轮夜半通天红。
亭亭宝塔上凌空,乌石与之俱无穷。
华严阁记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二、《道乡集》卷二六、《粤西文载》卷四一、嘉庆《广西通志》卷二四○、道光《兴安县志》卷一三
桂州兴安唐叟元老居邑之近郊,郊有僧居,日德云院。
元老即院构阁,以其平日诵持《大方广佛华严经》藏焉,而以「华严」名之。
夫经之所载备矣,毗卢遮那应正等觉,转大法轮,普利群生。
《世主妙严》等六品,则菩提场之所说也。
《佛名号》等六品,又十等十一品,又《离世间》一品,则普光明殿之所说也。
《升须弥山顶》等六品,则须弥山顶之所说也。
《升夜摩天宫》等四品,则夜摩天宫之所说也。
《升兜率天宫》等三品,则兜率天宫之所说也。
《十地》一品,则他化自在天宫之所说也。
《十一地》一品,则三禅天宫之所说也。
《入法界》一品,则给孤独园之所说也。
凡十会,惟普光明殿会至于三;
凡四十品,惟《十一地》一品不传于世。
有说如来自證之法者,第一会、第二会,合十二品是也。
有说群生同證之法者,第三会至第九会,合二十七品是也。
有说證法之人,如善财童子见南方善知识五十三人者,《入法界》一品是也。
佛所自说,惟《阿僧祇》、《随好光明功德》二品,佛只说名,惟《十定》一品,馀皆菩萨更相问答,佛但放光表之耳,未尝说也。
自法言之,不可说、不可说转犹未足以尽其秋毫之端,万分之一。
举要言之,不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六位而已。
贯之以六相,该之以十门,主之以十波罗密,如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如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如五味、六和、十二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而经之大旨庶几其可知乎。
若言之所不能论,议之所不能致,不期精粗焉,则非即此而能證,亦非舍此而能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元老久参诸方,见天下大禅,晚以经行应诏,现宰官身,以己觉觉人,以己利利物。
今又藏经于此,而院额实以「德云」榜焉,则文殊师利令善财所见善知识第一人之名也。
善财于德云所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以表十住之初,初发心住,一刹那间,六位顿入,在此时矣。
其后所见诸善知识,皆重说偈言者也。
兴安既当南方入界之首,元老又即是院以待无穷之来者,使其不必遍历天宫而尽闻诸佛菩萨之所说,不必远游南方而尽得善财童子之所證。
十方刹海,普现一毛孔中;
六趋轮回,悉入大悲光内。
在在处处,皆是道场;
世世生生,常居法界。
则登斯阁也,睹其名而问其故,虽全无信心之人,且为元老愿力所感,自回心而生信矣,况信受奉行如佛付嘱者乎!
经言有大经卷,与三千大千世界其量正等,而全住在一微尘中,一切微尘,悉亦如是。
时有见其事者,即以方便破一一微尘,出一一大经卷,一切众生,咸得饶益。
然则元老建阁于此,非特以藏吾经卷而已,又以出大经卷于微尘中,将不可以量数而劫论也。
其觉人利物,尚奚所容声?
云庵和尚舍利赞 北宋 · 释德洪
是身梦境一尘垢,分段苦业所成就。
折旋俯仰谁使之,皆汝一念颠倒想。
若言此身非念伦,云何想中可传令。
乃知妄想融通趣,如露如幻如云影。
念清净则身光明,念杂想则身垢秽。
君看火力初无情,圣凡伪真俱发梦。
云庵偏得老南道,粹然一出支临济
平生慈悲喜舍力,及乐说辩智慧光
大愿所熏精进幢,上契佛祖超情见。
至妙要非粗不传,悯世狭劣示小者。
稽首作赞示同学,千载丛林有耿光。
云庵和尚舍利赞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石门文字禅》卷一九
政和七年五月戊申,法侣集于寂音堂,佛鉴大师净因以小玉瓶跪注于盘,鎗然有声,璀粲五色。
谓余曰:「此汝师舍利也」。
于是矍然再拜悚观,小大如米豆,莹明净圆,然其色多如玉者。
因尝亲见其火浴,道俗观者数千人皆得之,哀慕之声震山谷
后月馀,儿稚汰其灰,犹有旧者。
自近世南州大士之化,其灵验奇瑞彰大殊异,如云庵者以一二数。
呜呼,尚忍言之!
将毕世护持,作随身丛林依归,老则求有道而能文者铭之,藏名山,使后世知临济九世之孙杰大伟奇如此,因之志可佳也。
门人德洪谨再拜稽首,为之赞曰:
是身梦境一尘垢,分段苦业所成就。
折旋俯仰谁使之,皆汝一念颠倒想。
若言此身非念伦,云何想中可传令?
乃知妄想融通趣,如露如幻如云影。
念清净则身光明,念杂想则身垢秽。
君看火力初无情,圣凡伪真俱发梦。
云庵偏得老南道,粹然一出支临济
平生慈悲喜舍力,及乐说辩智慧光
大愿所熏精进幢,上契佛祖超情见。
至妙要非粗不传,悯世狭劣示小者。
稽首作赞示同学,千载丛林有耿光。
普庵家宝 南宋 · 释印肃
四言诗
普庵家宝,不著寻讨。
迷时不见,在处烦恼。
悟时无相,如日杲杲。
取舍不得,自然恰好。
谁生谁病,谁死谁老。
达人无證,凡夫颠倒。
日西道晚,日东道早。
有睛无眼,撞头磕脑。
扶篱摸壁,弃金抱草。
机关木人,弄口叫好。
线牵则动,索断则倒。
撒放闲处,如第烂藁。
本自无形,被他作造。
五彩妆来,安名立号。
只欲瞒他,何曾自保。
打闹过日,全无倚靠。
问他贵姓,口中便道。
草木李张,适来方到。
有甚急事,特来干冒。
衣食不足,莫怪聒燥。
人口不安,田园旱涝。
赚埋公祖,移坟修造。
被术人算,年月不好。
朝山拜岳,何处不到。
未尝感应,至今啰噪。
又逢卦师,胡言乱道。
速迁公祖,更改门灶。
丝蚕天旺,官禄便到。
但信八卦,阴阳最好。
公卿宰相,都是我振。
酌发稍轻,摇头摆脑。
赠他丰厚,连声道好。
因此贫穷,日夕烦恼。
雪上加霜,苦寒难保。
耳里忽闻,普庵得道。
捻土为香,直须亲到。
行来不觉,钟声浩浩。
自心火急,无人通报。
行童不管,维那高傲。
息心定意,低声苦告。
不久之间,果见一老。
一条拄杖,披一布袄。
竖个指头,教我速道。
鼻孔辽天,眼睛潦倒。
更不说钱,也不爱宝。
不得妄想,不得作造。
但识得心,无法不到。
汝本是佛,不须别讨。
离诸名相,法身自保。
生灭本无,诸佛假号。
世出世相,全无可道。
真实一心,不空灵宝
十方诸佛,都有里许。
一切幻缘,此心无主。
幻化须尽,心等太虚。
识得此心,如琉璃珠。
随色影现,无著无去。
得意忘言,了更无语。
亦无可舍,亦无可取。
也不烧疏,也不化纸。
设斋无限,供养蛇鼠。
布施不明,却还沉坠。
虽是善因,能招恶理。
公子王孙,因修福慧。
持斋精进,衣食布施。
才出头来,一切整备。
岂用埋尸,卜度好地。
心若不善,一切不利。
头头作业,处处祭鬼。
枯骨消磨,神识沉坠。
生不念善,死地狱现。
在处慈悲,来生方便。
不信佛法,贫穷下贱。
万中无一,官人相现。
满山满岭,头长觜尖。
捞鱼罝鸟,历劫相煎。
无一毫善,皆是结冤。
不识父母,叫唤喧天。
贪淫杀盗,罪不可言。
阴振未满,王法牵缠。
心无一足,烦恼连天。
因何不息,澄净心田。
若不饮酒,智慧光鲜。
亲近善者,心自善妍。
若不食肉,公婆不哭。
日夕心灵,善神助福。
若不杀盗,自身无恼。
行住坐卧,心无烦恼。
若不邪淫,净行甚深。
精神勿亏,身体安宁。
若不妄言,常亲贵侣。
守口如瓶,不惊寒暑。
若不贪爱,触目便会。
见如不见,背如不背。
若不嗔痴,眼耳如泥。
天翻地覆,我自不知。
若不恶口,身如瓦狗。
人来不吠,棒打不走。
若不两舌,无事闲歇。
谁是谁非,清风明月。
若不绮语,身心一如。
所在尊贵,为人中瑞。
十般不善,在迷不见。
佛为分别,觉悟自见。
依此脩行,见本来面。
大地含灵,谁敢轻贱。
心共一心,随业转变。
我若不如,只管吃现。
我令始觉,感佛方便。
翻十不善,回向十善。
永不赚你,天亦常愿。
超出三界,见佛知见。
凡夫肉眼,非明不见。
无日月灯,如黑漆面。
开眼见色,色即归空。
空中无得,恰如无见。
开眼无见,犹如无目。
见与不见,全无可善。
眼不是眼,见不是见。
空色无宝,不明方便。
达本了心,是佛知见。
心若未了,识业黑变。
今日安乐,逐光随现。
眼光落地,黑暗周遍。
心思业显,雷奔闪电。
怕怖天地,投谁发愿。
百千刀轮,火车掣电。
一刹那间,魂识消散。
动经尘劫,业无所间。
岂比世间,公牵私绊。
哀哉众生,尚贪吃饭。
若还思死,火急难辨。
五千教典,秘言无限。
只为愚心,习气深惯。
己化闻经,己身无难。
一人了达,与众除患。
不劝不善,恶不消散。
若闻其声,何忍食由。
若见众生,死当助哭。
身衣口食,难心自足。
直至到死,神识缠逐。
随念往生,定入毛畜。
心不念佛,镇在牢狱。
心若念善,□□□□。
善果善因,笙筝笙
不曾捻种,遍地野菊
耕田得禾,耕畬得粟。
乐善天堂,造恶地狱。
善恶无差,由心直曲。
信佛拜泥,转转昏迷。
信神烧纸,自损谷皮。
信经读字,不干心事。
信道行淫,只瞒自心。
信善贪财,到死也呆。
信福杀盗,不久恶报。
信是说非,将油洗衣。
信罪不悔,如飞蛾昧。
火烁油煎,去了又来。
一似浮徒,贪嗔痴爱。
前念作福,后念受罪。
人不达理,妄执神鬼。
人不会事,梅上添醋。
急处斗急,好做不做。
见他富贵,一心趋侍。
借口一文,还十文利。
连妻带子,为他奴婢。
子细观瞻,丈夫意气。
非我不非,是我不是。
有无分定,因果相继。
懒惰贫穷,精勤富贵。
脩般若多,获慈悲惠。
今生和顺,在处恭敬。
来生佛国,开发众信。
习气清净,行住皆定。
定中有慧,慧体如镜。
镜不是镜,是非成病。
失却是非,大圆智镜。
若人全会,何垢何净。
本无背面,光明性命。
性即佛性,命即慧命
非生非老,谁死谁病。
包括有无,无欠无剩。
风动尘起,无有不应。
水陆色空,血脉连通。
微尘不透,不成正道。
影响无知,犹如死尸。
头上一劄,却令眼眨。
脚下一针,用口呻吟。
问病叫痛,类同蠢动。
将假为身,业力所成。
成应有坏,有坏复形。
成有本空,谁解通宗。
不宗为本,无住为宗。
不空不住,无异虚空。
快须荐取,脱却樊笼。
古佛今佛,因此大通
释迦亲印,犹如虚空。
如水中月,应物标宗。
如水是体,水月空同。
有无相貌,二相皆同。
同则无碍,有碍不中。
不中非佛,佛亦无穷。
腾今耀古,不受瞒笼。
万法之母,诸佛祖公。
若人了达,便与佛同。
若人不了,万法盲聋。
犹如杂话,枉费日工。
如是家宝,永不空空。
究竟无说,法本无空。
普庵和尚,家宝示众(以上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卷下)